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招生制度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索(2)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历学位证书与工学硕士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更侧重于工程应用。不同于

(一)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学历学位证书与工学硕士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更侧重于工程应用。不同于科研创新型人才,工程建设部门、工矿企业和公司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将是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其最大特点是获得学位者有明显的职业背景,并不是一定从事学术研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不能直接套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与方法,只强调理论与学术水平,要重在工程和技术能力的培养,培养计划的制定要与行业工程背景紧密结合。根据企业对人才知识体系和能力的需求,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

我校机械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将贯彻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专业实习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在不少于36学分总学分中,学位课不少于15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4学分,专业实践不少于6学分。每个学生采用双导师制,实施联合指导。学校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撰写。企业导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

(二)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平台的建设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平台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根本目的是把高校智力资源引向企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它与企业通过改善自身的资源配置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质的差别。要实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目标,需要相关的内、外部环境支持,通过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支持体系,保障工作站的正常运行,不断改善企业技术结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同时,优秀的管理体系是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的保障。因此,建立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绩效评价、权益分配、资源共享及信息沟通等多个方面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是解决非全日制专业硕士规范教育的首要问题。

图1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建构

由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来自于各个行业企业,对开展实践环节的训练难度较大,为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职的非全日制学生,我们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在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所在企业开展专业实践训练;二是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论文放到学生所在地或就近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施。我校积极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工作,截止目前,我院与省内张家港、常熟、镇江等地区规模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18家,涉及机械、材料、自动化控制、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

图2 《高等机械设计》网络平台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学习任务以及教学资源和相关作业练习数据文件等,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根据网络课程不同版块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如预习、拓展、网络考试、提问和讨论各版块的考核在总权重中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版块打分的标准。非全日制学生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支配零散的学习时间完成课程学习,教师可以随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必要时进行远程指导。例如《高等机械设计》课程建有网络平台,如图2所示,学生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外进行深入的学习,实现广度和深度的扩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习兴趣,确定重点内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完整系统地掌握各知识点的内容,为讨论交流做准备。

同时,调整线下课堂授课方式以便与线上学习有机结合,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分组讨论线上所学内容,通过讨论增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这样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加主动学习,课前积极预习,提高高等机械设计课程学习效率。推动研究生课程微课程网络资源共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机械设计方法、理论及实践知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机械工程人才。

三、结束语

总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提供学位教育的终身学习。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平台建设和课程改革等多方面,探索和实践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程。

[1]杨斌.亟须激发活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7):49-53.

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工程》 网址: http://www.zgjxgc.cn/qikandaodu/2021/0120/561.html



上一篇: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信息化改
下一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调研及提升途径思考

中国机械工程投稿 |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部| 中国机械工程版面费 |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机械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