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关于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思考(2)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研究生优秀成果不足,学业畏难情绪加重。近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5个,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项,这

(2)研究生优秀成果不足,学业畏难情绪加重。近5年,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5个,江苏省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3项,这相比与学科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学院出台了《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补充规定》,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的论文要求提高到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学生的毕业难度加大,他们对于学业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3)学生国际交流有待加大。学院重视国际交流,选派优秀学生赴美、英、德、法、日等国家学习,与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但是,参加国际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理想,原因其一是学生校内学业任务重、压力大,没精力出国;其二是学生能力不足,不够达到申请出国交流的条件。

(三) 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方面,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0余项,获国家省部市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1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尚未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省部级政府科研奖项,还缺乏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科学研究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四) 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学院重视社会服务,开展和地方与企业的交流合作,目前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地方、企业及其他主体对彼此之间了解不深,又缺乏有效沟通协调,造成只有合作意愿而未实施合作,或者在合作过程中协同创新契合程度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江苏省这个教育大省高校众多,高校间竞争激烈,致使社会服务资源缺乏协调整合,重复研究等问题明显。

四 关于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要认真落实学校第二次人才工作大会的精神,紧紧抓住学校发展工科的机遇,大力推进人才强院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

(1)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充分依托省、校的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大师资薄弱专业的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人才,进一步提升教师整体层次,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年龄结构,进一步平衡学科各专业师资,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6]。

(2)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注重人才的本地培养。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级人才项目,争取新增省部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扭转省级以上人才项目获批较少的被动局面,形成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着力培养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积极为青年教师境内研修、海外访学、职称职级晋升等提供良好支持;重视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条件、生活待遇,为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营造更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委员会的作用,创新工作机制,为广大青年教师成长进步提供更好的引导和服务。重视中年教师、学科薄弱方向教师的培育,为他们研修访学、职称职级晋升等提供良好的支持[7]。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扎实做好基础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能够常态化、长效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强化教学督导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践育人机制;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项目建设;加强新工科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教学课程;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一步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力争实现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和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的突破,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要求。导师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心理关怀,帮助学生克服学业上的畏难情绪。继续加强对学生科研成果的要求,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8]。

(3)进一步加大学生国际交流。鼓励支持、引导帮助在校学生申请国际交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同类学院的实质性合作,有效融合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9]。

(三)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文章来源:《中国机械工程》 网址: http://www.zgjxgc.cn/qikandaodu/2021/0226/651.html



上一篇: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调研及提升途径思考以
下一篇:基于中国制造战略的机械工程专论研究生课程思

中国机械工程投稿 |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部| 中国机械工程版面费 |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发表 | 中国机械工程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机械工程》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